四川在线记者 王培哲
草原上灯光交错,机器轰鸣,液压翻转犁将刚刚解冻的土壤打碎、平整。4月18日晚上9点半,阿坝州若尔盖县唐克镇,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阿坝综合试验站团队成员雷雄博士还在和同事们一起指导当地牧民翻耕土地,为牧草播种作准备。
每年4月中旬到5月底是川西北高原短暂的春天,也是牧草播种的“窗口期”。前不久,该团队主持的“抗逆生态型草新品种选育、退化草地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顺利通过验收,项目选育出三个新品种牧草——麦洼老芒麦,雅江老芒麦,新引进梦龙燕麦。这三个品种都具备优秀的抗旱和抗寒特性,为今后川西北退化草地治理、牧民增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资料图片)
新的牧草品种因何而来?又如何培育?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阿坝综合试验站团队实地考察牧草生长情况。 受访者供图
为啥选?
生态保护所急、产业振兴所需
现行推广品种较为单一
“三年之后又三年,说的也是我们这一行。”雷雄博士说,一个牧草新品种的诞生,背后是十余年的不懈努力。
根据育种目标,首先开展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和种质资源筛选创制,新种质经世代选择形成新品系,再经品比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才能申报国家级或省级审定。
多年生牧草在高原地区,每繁衍一代需2年,形成稳定性状需要6—8年,品比试验需要4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需要4年。在已有种质材料的基础上,选育1个新品种至少需要14年,即使是野生驯化品种,按照程序也需要10年。
有从事牧草选育工作的科研人员说,一生能选育4到5个新品种,就已经“成功”了。
既然牧草选育如此漫长、复杂,为啥还要坚持不懈地研究?川西北高原上现有的牧草不够水土保持和牛羊栖息吗?答案是:真的不够。雷雄介绍,过度放牧导致部分草地退化,需要开展生态修复,而由于过去推广的牧草品种单一,遇到干旱天气容易造成大面积减产,去年夏天过后,生态修复所需的牧草种子价格翻了一番。
选育更适合川西北特殊环境的牧草,提高牧草适应性,对于保持水土和治理草地退化有巨大意义;另一方面,随着居民膳食对牛羊肉需求不断增加,高质量牧草需求也在增加。
“我们主要是从川西北高原上的牧草品种中,选育具备更多优异性能的牧草品种,并加以推广。”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牧草研究所所长游明鸿告诉记者。
目前我省在川西北地区主要推广的牧草品种,是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雷雄记得,他2009年入行时,主要推广的就是这两个品种。多年来,推广的牧草品种较为单一,是不少牧草研究人员的一个心结。
“较为单一的牧草品种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旦发生疫病,容易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死亡。此外,畜牧业发展也需要多种牧草品种提供多种营养来源,有利于形成优质蛋白质。”雷雄解释。
围栏左侧为利用牧草新品种治理退化草地后的情况,围栏右侧为未经治理的区域,两个区域形成对比。 受访者供图
怎么选?
先移栽、后观察、再选育
优中选优挑出“抗寒”“抗旱”特性
牧草选育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性状。于川西北而言,“抗旱”“抗寒”是两个关键指标。
首先是采集和移栽。2019年项目启动,项目组从川西北以及周边区域采集了上千种牧草资源,移栽到计划开展退化草地治理的地区,在高原种质资源圃中展开观察。游明鸿介绍,在这个环节,有半数以上的牧草因为不适合当地气候环境出现生长状态不佳的情况。
“虽然都是川西北高原,但由于海拔、温度、湿度等条件不同,会出现某个县生长情况较好的草种,移栽到另一个县后发生疾病或枯萎的情况。”雷雄补充道。
在种质资源圃内,不同牧草品种将进行性能评价和品比试验。“主要是对抗寒和抗旱这两方面特性展开评价。”雷雄介绍,抗旱是基于青藏高原整体出现气候变暖的趋势,年降水量有减少的倾向。抗寒则是为了保证“越冬率”,提高牧草的存活能力,为水土保持打下基础。
牧草选育的过程,则包括传统手段和综合手段。传统手段的原理是“优中选优”,不断挑选生态价值或经济价值突出的牧草品种。综合手段,则是加入分子标记等现代生物手段,综合采用杂交育种技术,“集各种优势于一身”。
选育出来的牧草品种还会经过品比试验和国家区域试验,以验证性能上是否较当前已有品种有所突破,以及在不同地区的适应能力。
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选育的品种有两条途径落地。一种是向草种公司提供原种,批量生产良种,实现商品化。另一种是在自有基地内繁育,作为应急种质资源。
这次通过国家审定的三个新品种,采取了上述两种方式结合,进行落地。“已经在若尔盖、色达等地示范推广了700余亩,辐射推广2万亩以上。”游明鸿告诉记者。
Copyright @ 2015-2022 IT时代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