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快讯 > > 内容页

AI“孙燕姿”的文化热潮中,不可忽视潜在的法律风险-每日热闻

时间:2023-05-25 16:22:03      来源:四川在线
分享:


(相关资料图)

李婷

最近,AI歌手“孙燕姿”一出现,就在哔哩哔哩等短视频平台上收获巨大流量。

“她”翻唱了《发如雪》《红豆》《我记得》等热门歌曲,视频平均播放量都在10万左右,个别视频播放量高达109万,并且每天持续不断有新的“单曲”发出,甚至还有歌手本人都没有唱过的个别英文歌、日文歌。网友开玩笑说:“‘孙燕姿’是今年出歌最勤的歌手吧。”更有歌迷对AI歌手嗓音的细节还原度表示震惊:“除了音色,甚至还能听到唱歌换气的气口音。”

其实早在AI歌手“孙燕姿”爆火之前,互联网上早已有AI歌手“周杰伦”“王菲”“阿信”等开唱,甚至还有AI“郭德纲”“于谦”等讲相声。AI歌手“孙燕姿”爆火,一方面是由于其声音的独特的辨识度,另一方面歌迷也渴望以家庭为中心的她能回归舞台,尽快推出新作。因此这些以声音为基础的短视频作品,既满足了粉丝对艺人作品数量的需求,也延伸了歌手创演的想象空间。看着粉墨登场的AI孙燕姿,歌手孙燕姿本人回应:技术的力量是超乎人类想象的,凡事皆有可能,她认为思想纯净、做自己,已然足够。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此前被公众普遍认为具有不可替代的“文艺”领域,也逐渐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压力”。不仅是歌手,有AI程序替代音乐人自动作词谱曲写歌,有AI绘画、AI摄影、AI直播、AI演员等“代替营业”,当然引起社会最广泛讨论的,还是对文字领域产生冲击的ChatGPT。

当文艺领域热情拥抱人工智能技术时,我们也不可忽视其中的法律风险。

最核心的是版权问题。“自动创作”的AI歌曲,是基于强大的原创歌曲大数据库和强大的算法中产生的,这些海量数据库里的原创歌曲作者,是否都对平台同意过将自己的歌曲授权作为“二次创作”的素材?因AI生成的作品产生的收益是否会“回流”给原作者?目前很少有平台能做到“完整的授权”,中间各种环节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因此在日本也出现过大批插画师抵制AI平台自动抓取自己的插画生成新画作的举动。

更让人担心的还有“使用风险”。只要歌手的声音素材量、视频材料足够丰富,人工智能完全有能力在歌手不知情的情况下,生成出大量与本人高度相似的作品。但歌手的声音和影响等具有公共性,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不法团伙利用AI换脸AI模仿明星声音来诈骗粉丝,混淆视听的情况。这还涉及到网络信息安全与个人隐私的保护。不仅需要追问AI作品的生成平台,AI作品的信息提供者、使用者、发布者、转载者等各环节的主体,都有可能卷入其中,有责任承担相应风险。

“深度合成”亦非“法外之地”,AI产生的新风险呼唤着更完备的法律和规定。2022年11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联合发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其中已经明确对人脸生成、替换、操控等深度合成技术做出规范,比如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提供深度合成服务时,可能导致公众混淆或者误认的,应当在生成或者编辑的信息内容的合理位置、区域进行显著标识,向公众提示深度合成情况。规定强调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务从事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活动,要求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落实信息安全主体责任。

作为一门新兴技术,深度合成服务治理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网民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才能促使行业在热潮中健康发展。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IT时代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