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余如波
笔者小时候,父母开了一间小型石灰加工厂。每天一早工人上班前,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就是烧开水泡一壶热茶。茶叶当然很普通,都是从镇上集市批量购买,但工人们并不在意。忙碌间隙,他们用毛巾擦去脸上的汗水,然后咕隆咕隆吞下几口茶水,既解渴又解乏,又有了辛苦劳作的动力。
如果说茶也具备某种“文化气质”的话,如今回想起来,这个场景似乎就有厚重的“川茶”烙印。产茶的地方不少,喝茶的人遍布全国,然而喝法、讲究却大有不同。江浙一带的知名茶馆,不少藏身于山水田园、茂林修竹之间,茶客更加看重其清静雅致的人文气息;潮州功夫茶注重茶艺,更多是融精神、礼仪、沏泡、品评等于一体的茶道形式;因老舍的经典剧作而知名的北京茶馆,如今则倾向游客打卡体验。
这与上面“牛饮”的场景相比,几乎是两个世界。但在笔者看来,川茶文化与其他地方茶文化的分别,其实是“地方性”在茶这一领域的具体表现,它们各具特点,但并无高下之分。而川茶文化,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在其平民性。
平民性意味着什么?一方面,经济成本、心理门槛、文化障碍相对更低,比如在老成都茶馆里,一杯“三花”(三级花茶)在手,聊天冲壳子也好,发呆打瞌睡也好,逗鸟掏耳朵也好,悉听尊便,不会有人觉得“没品味”;另一方面,公众参与面和积极性相对更高,无论城市老街、场镇乡村的老茶馆,还是装潢时尚新潮、饮品丰富多元的新式茶馆,各个年龄、职业的茶客,各得其乐。
这并不意味着川茶就全是“下里巴人”。不久前,笔者在一位手工制茶师那里,就看到他刚用古树茶炒制的新茶,据说上市后售价将高达每斤38万元,听得现场一众茶客连连咋舌。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省外乃至国外茶客,到这位制茶师处“寻茶”、学艺。当然,一个充分发展的茶产业,其形态就像一座金字塔,产品多元化、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本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不影响川茶文化的平民化特质。
这种特质体现在四川茶馆上,就如同一股奇妙而强烈的吸引力,让其不仅长盛不衰,还随着时代发展纳入了新成员。若你在周末或天晴时分,走进成都人民公园鹤鸣茶社、铁像寺水街陈锦茶铺,或者双流彭镇的观音阁老茶馆,恐怕很难抢到一个座位。在这里,你能看到众多外地游客排队打卡,感叹“没有坐茶馆,就好像没有来过成都”;也能看到一些年轻、鲜活的面孔,将摩托车停在一旁,把茶馆变成社交场。
所以,当我们说到川茶文化,我们谈论、珍视的到底是什么?我想,或许不是局限于某个小圈子的、孤芳自赏的“高雅”,而更多是这方水土从古至今对多样性的接纳,对“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一视同仁,以及在此基础上孕育的川人平等、包容的气质。这既是川茶文化,也是巴蜀文化的可贵之处,理应传承、发扬。
Copyright @ 2015-2022 IT时代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