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快讯 > > 内容页

天天热头条丨川企大调研·数智潮涌丨数字化转型,这家企业为何 “想转却不转”?

时间:2023-06-18 21:31:11      来源:四川在线
分享:

四川在线记者 寇敏芳 摄影报道

济通股份生产车间

调研企业:济通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资料图)

调研主题:中小企业数字化之路“卡”在哪里?

调研时间:6月

生产的产品是行业领先的智能产品,生产线却是传统的人工流水线。

“有种网恋奔现的感觉。”6月初,2023年“智能制造进园区·四川站”系列活动中,一路由智能制造领域行业专家、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投融资机构组成的调研组走进位于成都新津的一家企业,发出了如上感叹。

本次活动中,调研组兵分四路,走访了成都、德阳、眉山、资阳等地的12家装备制造企业,在部分中小企业,调研组发现了共性问题:企业想拥抱智能制造,但“手臂”却很难伸开。

这一现象与统计数据基本吻合。四川95%以上的传统企业有数字化转型意愿,但真正试水的只有不到30%。

中小企业数字化之路“卡”在哪里?记者跟随调研组来到济通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通股份”),以解剖麻雀的方式,看这家企业的踌躇之惑与破冰之探。

调研组专家探访车间

调研第一问:

转型智能制造,难在哪里?

济通股份的主打产品是桥梁及隧道结构预制装配连接件。简而言之,在路桥的钢筋铁骨之间,需要一段“关节”连接,起到减震、释压等作用,可谓四两拨千斤的关键配件。

前往济通股份之前,调研组成员、四川省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吴畏翻看资料,发现这里生产的连接件产品,走进了许多超级工程,比如智能桥梁支座、桥梁伸缩装置在港珠澳大桥、2022卡塔尔世界杯多哈绕城高速等项目都有应用。

但走进生产线,调研组却十分意外。这里的生产调度主要靠人工,数据传递主要靠手写的流程单,仍然是最传统的制造模式。

作为“关节”的连接件产品要适配不同的桥梁建筑,多数是“非标”产品,对生产流程管理水平要求较高。

“人工调度生产主要是凭经验,但是到了集中交货期还是很忙乱。”公司生产部门相关负责人坦言,原材料堆在一起,有时候找个小零件都要花很长时间,也因此出现过交货延迟的情况。

“你们想往生产的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吗?”“想。”

“为什么没有行动呢?”“难。”

济通股份总工办负责人张金良总结了三个难点。第一个难点是资金,作为一家制造企业,公司的流动资金并不充裕,对智能软件吃不准,担心投资后效益不明显。

第二个难点是人员,向生产的智能化转型,需要生产流程大数据支撑,刚开始需要手动添加数据,对工人的操作能力有要求,占用时间,工人有负面情绪。

第三个难点是方向,智能制造是个庞大的新体系,大到先做软件还是硬件,小到选哪个软件和服务商,落脚何处?企业自身也很迷茫。

调研第二问:

转型智能制造,何处破题?

一座桥梁,结构件占到总费用的2%—3%。如果按照桥梁投资一年平均1万亿元来算,结构件的市场份额约300亿元左右,是路桥建设产业链下的一个细分小行业。

“这是个‘内卷’的行业。”张金良叹了口气,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光是成都新津,类似的企业就有10多家。

济通股份2016年才成立,入行相对较晚,在激烈的竞争中,公司想到从产品端发力,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关节”类产品中,研发智能支座,解决了结构数字孪生技术中结构内力监测结果无法校准等全球性工程技术难题。举个例子,智能支座可以检测到桥梁受力不均的情况,并且进行相应的调整,让桥梁结构更加稳定。

济通股份生产的智能测力调高支座(图据公司网站)

从产品端进行智能化是济通股份的破冰之举。“对中小企业来,这是个弯道超车的机会。”在调研组成员、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张相木看来,智能化改造需要资金的投入,中小企业可以先提升产品竞争力把市场做大,再进行生产端改造。

张相木还注意到,公司在智能化产品创新研发中很主动,不仅跟院士团队合作,还联合了国内众多顶尖院校,形成相关智能化核心技术,已申请专利40余项,截至目前,该技术转化的相关产品为公司新增利润3000余万元,也助力公司跻身四川省瞪羚企业。

“资金、人员,这些都不是根本问题。” 吴畏说,调研发现,智能制造转型过程中的问题根源还是认知和思维问题。就拿济通股份来说,在产品的智能化研发中不惜重金投入,克服不利因素,在传统的生产线上,照样生产出了智能化产品,说明产品研发方面主观能动性高,但生产环节智能化改造中却明显动力不足。

调研第三问:

转型智能制造,怎么转?

既然传统生产线也能生产出智能产品,生产端的转型是否还有必要?张金良介绍,智能产品生产是做加法,在传统产品上增加传感器,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智慧化操控,因此传统生产流程仍然可以支撑。不过,瓶颈也很明显。“订单多了之后,人工驱动生产越来越局限,数字驱动是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由于桥梁结构件在产业链中占比较小,300亿元左右的市场蛋糕中,5亿元—10亿元规模的企业已经算是行业头部,“我们成立较晚,现在只有2亿元—3亿元的规模,资金只有那么多,先后顺序还是很关键。”张金良说。

“为何小材料不能产生大龙头呢?”张相木认为,济通股份已经有智能化产品,完全具有开拓新市场的基础,“资金问题、人员设置的问题,随着规模的扩大,都不是问题。”想要做大做强,不搞智能化,企业没有未来。

调研组成员、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孟祥印还建议,企业在形成智能化产品体系后,充分利用数据资源,可以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如果数据达到一定量级,会有更大想象空间,“相当于牵着奶牛卖牛奶。”

针对中小企业普遍困惑的“不知道从哪转、怎么转”问题,调研组给出的建议是:先医后药、分步实施。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按照智能制造的要求,搞清楚当务之急先解决什么?比如济通股份先从市场和产品下手,先做大市场,再解决制造环节的问题。但下一步往哪走,目前还不明晰,需要深入诊断“对症下药”。

针对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数字化转型迷茫,经济和信息化厅表示,未来将开展智能制造成熟度诊断,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动四川智能制造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系统发展。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IT时代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