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档》,是C视觉影像数据库推出的一档历史影像栏目。在这里,您能阅读到一部记录四川发展变迁的历史相册。
翻开四川日报老记者萧宏达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拍摄的一组历史照片,每一张都是满满的回忆。1951年,成都市城建部门对市中心的皇城坝进行全面改造,拆除了旧皇城门洞南至红照壁的贡院街、三桥东、南、西、北街的破旧房屋和平民棚屋,修建了一条长800米,宽70米的人民南路一段。1952年,成都市开始在市区内修建可容纳数万名观众的体育运动场。
市中心围绕皇城的御河由于年久失修,已成为臭水沟,居住在御河附近的居民疾病滋生,苦不堪言。1951年,成都市政府已着手将御河进行疏导。
(相关资料图)
新中国成立前,成都城市面貌破败不堪,市民生活环境差,市政设施简陋,市政管理更是无处可言。整个城市街道狭窄不平,市政建设和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公用事业更是不堪,在老百姓口中曾流传有“电灯不明,电话不灵,马路不平”之说。
1952年,在市政建设中,成都妇女是一支强大的力量,她们参与了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这是成都妇女们在重修街道。
1952年,市民们自愿投工投劳,积极参与到市政建设中。
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都市人民政府在做好大力恢复国民经济工作的基础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市政环境管理与建设进行全面改善,使成都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面貌焕发出生机。1949年12月,成都和平解放,成都市人民政府在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同时,开始着手改善市政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公共卫生事业建设。1950年,在国民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成都市人民政府从银行贷款101亿元(旧币)用以扩大城市自来水供应量,使城区有5万市民用上自来水。新装1632盏电灯,照亮206条街道,使全市街灯达到3132盏,新塔岗台灯795盞。
1952年,搬进第一劳动人民新村的村民,自己组建了消费合作社,他们可以在这里买到各种诚心如意的日用品。
东西御街,过去每逢降雨街上到处流水不断,市民们怨声载道,称之为“大雨大灾,小雨小灾”,1952年,这里兴修的下水道工程,使马路不再污泥四溅。
在历史文物保护中,初建于唐,明末被毁,清康熙年间重建于市郊的昭觉寺曾破败不堪,经整修维护后恢复了环境清幽的本来面目,成为市民游览的好去处。
建于唐前市郊的武侯祠,原建筑被毁,现在为清代所建。1952年国庆节前全部维修完工,这里已成为人们追溯历史,休息游览的好地方。
在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新修马路17条,新建桥梁5座,改建5座,整修3座。1951年,开始对市中心御河沿岸、皇城坝和后子门一带集中居住在极其恶劣环境下的2000余户城市棚户区贫民的住房进行拆除新建。从1950年到1952年,成都市人民政府拔出专款资金在外西青羊宫、通锦桥、殷家沟先后修建了劳动人民新一、二、三、四村,新建平房及二层住房4600余间。1951年新建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修建竣工。
1952年国庆节前夕,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开始启用。
1952年,成都市新建的一条长800米,宽70米人民南路投入使用。
1953年,在外北曹家巷修建了布局整齐的工人新村,并建有小学校、商业合作社、公共网所等配套设施,大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为满足市民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1953年,还在人民南路广场南端的东、西御街口分别修建了百货大楼和新华书店,随后又在人民南路西侧修建了交通银行、四川剧场等建筑,并组织全市群众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城市公共环境建设得到显著改善,整个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图据 C视觉 文字 吴传明
每一张老照片,都是历史的缩影。
在四川日报,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始终用影像记录着历史变迁,用镜头见证时代发展。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摄影记者。
弹指一挥间,伴随着无数次清脆的快门声,几十位新老摄影记者为创刊超过70年的四川日报留下了数万幅珍贵的历史影像。
我们在收集、整理、归纳C视觉影像数据库历史影像的同时,推出定期更新的历史影像栏目——《珍档》,这里的每一张老照片都承载一段历史记忆,讲述一个动人故事,感受一种时代脉动,您能阅读到一部记录四川发展变迁的历史相册。
总策划:毛漫丁 喻茂
统筹:谭曦
执行:吴传明
海报制作:何涛
四川日报全媒体视觉中心 出品
Copyright @ 2015-2022 IT时代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