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快讯 > > 内容页

科创未来丨四川人工智能产业初调查

时间:2023-04-24 19:20:30      来源:四川在线
分享:

•有数万家本土人工智能企业,却没有一家“大厂”

•有产业增速全国第一的城市,却没有地标园区

•有较好高校资源和学术人才,但缺乏产业人才


(相关资料图)

ChatGPT的出现,让人工智能产业再度引人关注。四川情况如何?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展开调查——

四川人工智能产业初调查

四川在线记者 唐泽文 制图/龚武

人工智能一词源自于英文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直接字面翻译是“人造的智慧”。

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这个领域看似很高深,难以触摸,但其实它早已融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停车场门口的自动抬杆系统,就是用摄像头替代了人的眼睛,识别并记录车牌号及入场时间后,抬杆放入车辆。这是典型的人工智能应用。

有时,它又确实很高深。近段时间大火的ChatGPT及类似产品在国内外不断被推出。它们的表现让人惊艳,甚至持续有声音在讨论,我们是否会被取代?硅基生命真的要诞生了?

聚焦国内,四川是国家重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在人工智能炙手可热的时代窗口期,我们有什么?又能做什么?

在梳理我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状况时,记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2018年,我们对人工智能产业的预估是:到2025年,其核心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3000亿元。

而去年《四川省“十四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出台时,到2025年,这两组数据分别变成了1000亿和5000亿。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提升?

摸本底

我们有什么?

身处第一阵营但弱于北上广深,今后算力优势将更为突出

“太快了。”电子科大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院长周世杰参与了《规划》的编制。他说,之所以有这样的提升,是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超出了预估。

以企业数量为例:科技厅数据显示,截至去年8月底,全省约有4万家人工智能及相关产业企业,企业近3年的增速超40%,数量位居西部第一。

4月19日,记者在天眼查和企查查平台定位四川,输入“人工智能”,弹出企业数目均已超过6万家。

企业数量快速增长背后的动能,是整个行业的大趋势。

全国看,人工智能的产品力和技术力都在快速成长。“你可能还不知道,北京一些区域,真的能直接打到无人驾驶出租车了,来接你的车辆上,一个人没有。”周世杰说,这样的发展速度,是几年前完全没预估到的。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去年7月公布的数据,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超过4000亿元。

如何看待四川人工智能产业在全国的坐标位置?“第一阵营,但落后北上广深。”周世杰这样描述。

目前,人工智能领域,我省支持和推动企业实施了重大项目80余项,投入财政经费超3亿元,带动企业投入近10亿元。其中比较突出的领域集中在人工智能专用芯片、跨媒体感知与分析、5G安全产品、无人机等。

他介绍,中科曙光的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专用芯片、川大智胜的三维人脸智能感知与识别、新网银行的互联网金融智能风险管控等技术具有国内领先水平。

这些“名号”也正给四川带来更多底气——信息安全产业总量全国第2、中国第3大游戏产品研发和运营中心、全国4大电脑生产基地之一、5大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之一。

优势领域看,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在高档数控机床、智能钻机、智能焊接装备以及大型成套装备等领域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智能服务机器人和智能仪表等也有较强实力。

从人工智能三要素——算力、算法、数据看,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秦小林认为,四川在算力上更有优势。“一方面是成本优势,四川是清洁能源大省,电价优势不可忽视。”他以提供算力的数据中心为例,其运营成本往往一半以上来自电费。“要知道,2021年全国数据中心能耗已占到全社会用电量的2.6%,且还在快速增长。四川这一比较优势今后会更突出。”

另一方面,四川算力在全国看也有一定实力。

国家超算成都中心,算力已排进全球前十;总投资109亿元的成都智算中心定制化提供人工智能算力……根据《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四川)实施方案》,到2025年,四川将高水平建成天府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全省数据中心规模达50万机架,一体化调度服务器超过100万台。

看方向

我们将做什么?

1个主引擎13个头部产品,尝试解决“卡脖子”困境

记者在走访省内相关企业时,看到了此前完全没想到的一幕——王者荣耀的技术,正被应用到交通领域。

4月18日,腾讯开悟平台产品经理汪文俊与研发人员一起完善一个十字路口的交通管理方案。这个方案由腾讯与西南交通大学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共同设计,使用王者荣耀地图编辑器,模拟了天府大道上的一个真实路口。

汪文俊介绍,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能模拟出各类交通环境,为更合理的智慧交通管理提供决策支撑。“王者荣耀本质上是一个多智能体的博弈,这里面训练出来的AI控制技术可以应用到智慧物流、车路协同、无人驾驶等类似场景中去。”

结合优势产业发展人工智能,是四川下一步的着力点。”四川省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任志宇说。《规划》给出了13个我省将重点开发的人工智能产品,车路协同就是其中之一,其余还包括机器人、工程机械、智慧教育、智慧农业产品等。

锁定这13个产品作为着力点,目的是让新技术和实体经济能更好地融合。“这是我们的头部产品,通过它们来牵引人工智能发展,还能带动传统领域的转型升级。”他说。

从区域发展的视角看,四川未来人工智能牵引力将主要来自成都。

作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成都2022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616亿元,产业增速位居全国第1,产业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6。细分领域看,成都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金融等皆排名全国前五。

这个“主引擎”应该怎么打造?

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发布的《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从产业基础、产业实力、应用场景、产业支撑4方面给出建议。

“人工智能底层的硬件支撑,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报告》在产业实力建议上专门提到:聚焦产业链关键部件的“卡脖子”困境,研发高性能、低功耗、低延时、高算力性价比的人工智能芯片。

对此,汪文俊也表示,我们需要支持国产算力硬件设备发展。“GPU芯片两大巨头英伟达和AMD全是美国的,他们只是通过硬件掣肘就能影响其他地区人工智能发展,这个状况应该得到改变。”

此外,秦小林表示,成都还可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契机,与重庆进行联动,双方优势互补形成区域合力。

《规划》给到的方案是——建设成渝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双方将发挥各自在技术、人才、产业、政策的优势和特色,促进成渝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发展。”

说短板

我们还缺什么?

人才、融资、聚集度有差距,疏通堵点才能更好发展

四川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虽西部第一,但占全国的比重仅为5%。不仅如此,我省还有一个明显的短板——没有“大厂”。

“之前说到我们落后北上广深,关键就在这儿。”周世杰说,这是四川的短板,也是整个西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

怎么解决?在细分领域培育自己的“隐形冠军”是方案之一。

成都臻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静态车牌识别领域,将全国市场占有率做到了55%以上。公司CEO任鹏介绍,其产品识别成功率达到99.98%,已高出人眼识别精准度。

一些企业也正朝这个方向发展。4月6日,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和成都途咪智慧视频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了适配文旅行业的自然语言模型,希望通过细分赛道进军主流领域,走出一条不一样的“AI路”。

“培育‘隐形冠军’,不只需要政府支持。”周世杰说,企业培育上,我们和北上广深相比一个最大的短板,是资本市场的活跃度不足。“之前就出现过一些人工智能企业起步在四川,最后由于投融资问题,跑到省外去发展了。”

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投融资事件达到1132起,金额为3994亿元。“我们还有差距。”对此,《方案》提到,将积极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实施。

产业发展聚集度不高也是一个问题。

以目前聚集度最高的成都高新区为例,人工智能企业占比不到40%。而对标北京,全市超60%企业聚集在海淀区,超20%企业聚集在朝阳区,两个区占据全市人工智能企业总量近90%。

“类似海淀‘中关村壹号’这样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地标园区,我们也是缺失的。”秦小林说,布局较为分散将对产业上下游协同、创新活力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

这一问题正在得到解决。按照《规划》,到2025年我省将建成5个左右人工智能特色产业集聚区,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以上,培育30家左右人工智能创新标杆企业。

人才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在人工智能人才上有绝对优势,领军人才数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上海、杭州处于第二梯队。成都依托电子科大、川大等高校,在学术人才上能与上海、杭州一战,但产业人才与头部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高校有人,产业没人,这是校企合作的堵点没有打通,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没有打通,希望下一步政策支持能够倾斜。”周世杰说。

此外,任志宇表示,我们还需加强人工智能的基础科学领域研究,相应补贴政策也应该更多向基础端倾斜。

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我省将积极引进人工智能领域带项目及技术的创新团队来川从事科研、教学和成果转化,实现产业、项目与人才的有机结合。“我们也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储备,构建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IT时代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