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煊 四川在线记者 徐莉莎 重庆日报记者 张亦筑
波光潋滟的明月湖畔,“含科量”极高的协同大道,串联起一群近年来落户重庆的“最强大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月19日,记者来到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驱车驶过,上海交大重庆研究院、西工大重庆科创中心、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哈工大重庆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一个个高端研发机构接连而过。
50多公里外,重庆主城以西,西部(重庆)科学城同样聚集了众多高端创新资源。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微电子研究院……与大名鼎鼎的西永微电园比邻而居。
2017年以来,重庆市下大力气引进高端创新资源,立下了“小目标”——引进国内外100所以上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以多种模式落户重庆,弥补高端创新资源不足的短板。
经过5年多的“疯狂引智”,“小目标”已达成,据统计,当地已与108家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启动建设高端研发机构39家,依托这些机构集聚了超5400多名高层次人才,为本地发展注入创新活水。
近年来,各地对高端创新资源的“争夺战”日趋白热化。重庆如何集齐108家“最强大脑”?它们在当地产业碰撞出了什么火花?
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宣传部供图
重大科技工程来了,大成果也来了
尽管距离主城区50多公里,尽管有近30度的高温,4月19日下午,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还是调研不断,总有考察队伍在院区“撞车”。
在这里,科技热潮扑面而来。运控与应用中心,是重庆知名“网红”重大科技工程——“中国复眼”的大数据应用中心。地球生命从何而来?小行星的踪迹有何规律?距地球上亿公里的深空有什么?……“中国复眼”正致力于给出答案。
中国复眼一期。受访者供图
大屏幕呈现着一张三维彩色地形图,地面凸出、凹陷部分清晰可见。很难想到,这竟是月球环形山地基雷达的三维图像。
这正是“复眼”的“开眼”之作。去年12月,“复眼”完成一期工程的安装调试和开机观测工作,成功拍摄出世界首张基于分布式雷达的三维成像月面图。今年2月,二期工程已在重庆云阳县的中洲岛上开建。25部30米口径雷达组阵,建成后可实现千万公里外的小行星探测成像。
中国复眼拍摄的世界首张基于分布式雷达的三维月面图。受访者供图
相关负责人介绍,与“天眼”不同,“中国复眼”是受到昆虫复眼的启发,通过多部雷达单元协同观测,突破大孔径天线技术、大功率发射机技术、高精度同步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让人们得以凝视更辽远的深空。
通过做实院地合作,持续导入创新资源,也让重庆在更多领域参与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为国“固根铸魂”。
在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子公司的项目经理戴士诚,正忙着为“北太天元”对接更多高校和行业用户。“北太天元”是我国首款完全自主研发的数值计算通用软件。此前科学计算软件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长期困扰我国在教育、科研、核心软件研发等方面的发展。
在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李若的带领下,团队历时一年多,从架构设计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完全独立自主研发,打造出“北太天元”,支撑我国科研工作者用上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系统。目前已有300余所高校、100余家企事业单位开展试用,用户量超3万人。
2017年启动重庆市与知名院校开展的技术创新合作专项行动时,时任重庆科委相关负责人就坦言,重庆科技创新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国家级高端平台较少,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较为困难、申报承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的能力明显偏弱。
据统计,依托引进建设的研发机构,重庆市新建了1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7个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5个市级重点实验室;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支持71项、经费约25.8亿元。
创新所能和产业所需正加速耦合
一周前,四个公共分析测试平台的设备终于到齐,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简称“重研院”)副院长刘益安忙着组织安装调试。这些平台,将服务于西永微电园内的集成电路企业。
“以前和在渝企业合作,主要是企业提需求,我们通过产学研项目来共同攻关。”刘益安介绍,这两年落地后,合作已经深入到共同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由重研院与中国电科芯片技木研究院共同孵化的声表滤波器,是5G智能终端和基站上必不可少的核心器件。该器件长期以来一直被国外技术垄断。目前重研院已经建起了声表滤波器的工艺线中试平台,可以满足企业小批量的供货需求。
与专攻微电子领域的重研院不同,北大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则通过大数据,为当地的各行各业赋能,助推数字化转型。
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周晓华以其研究多年的底层技术为核心,组织开发出智慧中医一体化服务平台,目前已与重庆8家中医院签署合作协议并开展试点应用。
湖南大学重庆研究院则携手长安汽车,围绕新能源动力系统、轻型发动机、创新前瞻设计开展合作,包括智能网联产品、混动电机开发、变速器等多个应用层面。
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还与四川省内企业合作,从2020年起就与宜宾锂宝新材料有限公司携手,当前已在富锂锰基材料和超高镍单晶材料两个研发项目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据统计,这些引进类的研发机构共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409个,获批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1463项;孵化科技型企业196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获得社会融资17亿元,产出经济效益超30亿元。
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受访者供图
破除藩篱,这是一场院地的“双向奔赴”
在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记者听到一个院地“双向奔赴”的故事。
2019年4月,北京理工大学与重庆两江新区签署合作协议,共建重庆创新中心。第二个月,就有了第一位专职工作人员。签约不久,“先遣部队”就来到重庆做筹备工作。当时,过渡办公载体还在建设,为尽快开展工作,几名“元老”先行垫付刷爆了信用卡,才凑齐了第一季度的办工场地房租。
为什么选择重庆?为什么知名高校院所刷爆了信用卡也要来?
“校地融合,学以精工。”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主任龙腾院士说。言下之意,重庆重点引入的创新资源与当地的产业发展需求高度适配。高校院所给重庆以智力支撑,重庆给他们以资金、载体、场景的支持。
刘益安分析,重庆市的汽车、摩托、电子、医药等支柱产业,均面临转型升级或突破底层技术的需要,均需要强化科技支撑;高校的技术也需要落地的应用场景。
而引入的创新资源之间也在错位发展。在刘益安看来,尽管前后左右的邻居都是集成电路领域的佼佼者,但北理工、西电、电子科大几所高校各有所长,错位发展,不存在恶性竞争的情况。
这当中,少不了真金白银的支持,更需要落地的场景。依托“北太天元”,该团队联合重庆长安汽车等企业,共同承接了重庆工信领域“揭榜挂帅”项目——面向新能源汽车的国产科学计算与模拟仿真软件开发。研究院的团队将结合企业的实际场景,完成该软件的国产化替换工作。
记者了解到,重庆通过市区协同,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加快推动已落地建设的机构加强与本地产业融合,与企业合作,促进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应用。
落地的高校院所也在努力改革体制机制,为院地合作破除藩篱。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创新用人模式,探索事业编制多元使用机制;改革激励制度,研发团队享有技术股份,管理团队合法持有股份。
高能级平台的落地,聚集了高水平人才。重庆已集聚研发人员5400余人,其中院士团队17个,博士或拥有高级职称1102人。
“2019年,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刚成立时,我们需要到各学院去动员。现在,大家都争着来。”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韩恺说。目前,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已集聚包含6名院士在内的500多名研发人员。
“我们现在不再盯着大专家来不来。随着他们的成果和团队逐渐落地,体制机制逐渐成熟,现在的任务是服务好团队早日出成果。”北理工创新中心工作人员说。
Copyright @ 2015-2022 IT时代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