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吴梦琳 成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5月下旬,国家文物局、科技部等联合发布一项重大考古发现:在我国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两处明代沉船,推测文物数量超十万件。6月10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主题论坛上,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孙键发表演讲,以此为题揭开了我国迈向深海的考古事业的发展成果。
南海西北陆坡找到重要沉船
去年10月,中国科学院深海所出海执行科考任务,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下潜行进至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水深时,意外发现了一座高达3米、由密密麻麻的瓷器堆积而成的“小山”,附近另发现一艘沉船,其周围散落着大量原木,这就是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今年5月20日,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正式启动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第一阶段考古调查,使用 “探索一号”科考船作为工作船,以“深海勇士”号为载具,分2个航段开展。
出水文物
孙键介绍,此次考古第1航段实施时间为2023年5月19日至21日,第2航段从2023年5月22日开始,包括考古学、文物保护、地球物理探测、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机械电子等近30位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在海底进行了包括物探勘测、深潜作业、文物保护、测绘记录、摄影摄像、资料汇编等相关工作。截至6月6日,根据水下搜索和抵近观察结果,初步分析和判断一号沉船的遗物包括陶器、瓷器、铁器、铜器、木器等,二号沉船核心区为大量码放较为整齐的原木堆积,船体区域长约20米、宽约8米,原木堆积中部及东部边缘可见零星的陶瓷器散落,有陶罐、青花瓷碗等。目前已在一号沉船提取文物70余件,二号沉船提取文物20余件。据介绍,两艘古代沉船年代约为明代正德年间和弘治年间。
对中国深海考古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历史悠久,海陆兼备,海域内保存着大量珍贵的水下文物。此次考古调查中,考古学家用科技之钥打开了深埋海底的历史之门。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考古调查工作,对于我国深海考古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孙键表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的发现过程,是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的一次完美融合。对于具有高技术门槛的深海考古,我国深海技术装备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为深海考古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
“我们首次采用了在深海沉船设置水下永久测绘基点,使用长基线定位技术进行位置标定,大大提高了水下考古工作和资料记录的精度与准确性。此外还综合使用了多种技术手段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古记录,使用了新型柔性机械手、潜载吹沙装置等多项专用技术装备。一系列新技术、新装备、新手段的运用,对于我国水下考古技术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孙键认为,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首次运用考古学的理论、技术与方法,严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规程要求,借助深潜科技技术与装备,对位于水下千米级深度的古代沉船遗址开展系统、科学的考古调查、记录与研究工作。在探索水下考古发掘技术与装备研发等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海底下的历史研究将更加深入
自唐代开始,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兴盛,南海成为中国与海外诸国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古代商船的沉没地点往往也是古代航线必经之地。然而,由于深海考古材料的缺失,目前学界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航路研究多集中于近岸航线,离岸远洋航线研究基本属于空白。得益于深海科学与深潜技术的进步,深海考古逐步有了相关的技术支撑,从而变得可行。
孙键表示,南海西北陆坡两处沉船,一处船货以外销的瓷器为主,一处船货以从海外输入的木材为主。两处沉船年代相近,相距仅十多海里。这是我国首次在同一海域发现出航和回航的古代船只,为研究明代中期的离岸远洋航线提供了切实坐标,也充分证明了这一航线的重要性和当时繁盛的程度,有助于深入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流动,对研究东西方海洋交通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Copyright @ 2015-2022 IT时代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